王亞偉:歡迎大家出席中國氣象局4月新聞發布會,今天非常高興邀請到中國氣象局科技與氣候變化司副司長臧海佳先生、國家氣象中心副主任方翔先生、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袁佳雙女士、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副主任鄭江平先生出席今天的新聞發布會。我是今天的主持人,中國氣象局新聞發言人、應急減災與公共服務司王亞偉。
今天的新聞發布會有兩大項議程,第一部分是我們的介紹環節,第二部分是請記者們提問。首先是由國家氣象中心為大家介紹2023年3月全國天氣氣候特征,2023年4月氣候趨勢預測和氣象服務的提示,下面先請方翔先生為大家做介紹。
方翔:各位記者朋友們,大家下午好。下面我給大家介紹一下今年3月份全國天氣氣候特征和4月份氣候趨勢預測及氣象服務提示。? ??
首先是3月全國天氣氣候特征及主要氣候事件。
3月我國氣候總體呈暖干特征。3月,全國平均氣溫6.7℃,較常年同期偏高1.9℃,為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第3高。全國平均降水量26.4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少10.3%。主要天氣氣候事件如下:
一是南方部分地區氣象干旱露頭并發展。3月上半月,華東、華中南部、華南等地氣溫快速回升,降水較常年同期偏少8成以上,氣象干旱露頭并快速發展,3月16日以來的降水使上述地區干旱得到緩解;但云南、山東等地氣象干旱持續。截至3月31日,山東、安徽中西部、四川南部部分地區、云南大部等地存在中到重度氣象干旱,局部特旱。
二是冷空氣過程多。3月以來,我國共發生4次冷空氣過程,較常年同期偏多0.4次。3月11-14日的全國型寒潮過程降溫幅度大,東北南部及內蒙中東部、陜西北部等地降溫超過14℃,大風降溫天氣對部分地區設施農業和畜牧業造成一定影響。
三是沙塵過程強。3月以來,共有4次沙塵天氣過程影響我國,其中3月19-24日的沙塵過程為今年以來強度最強、影響范圍最廣,達強沙塵暴級別。大風沙塵天氣造成60多個城市空氣質量達到重度及以上污染水平,但與2021年3月13-18日出現的近12年我國最強沙塵天氣過程相比強度偏弱。
四是江南、華南出現今年首次大范圍強對流天氣過程。3月22-24日,江南、華南等地出現大范圍強對流天氣過程。江南南部、華南北部多地出現8~12級雷暴大風,江西、浙江、福建、廣西、廣東多地出現冰雹,江西贛州、福建南平等地最大冰雹直徑達到50毫米以上。
方翔:下面是4月氣候趨勢預測及氣象服務提示。
氣溫方面:西部地區氣溫偏低,中東部地區氣溫偏高。4月影響我國的冷空氣過程主要有三次,出現的時間和強度分別是:上旬前期(強)、上旬后期到中旬前期 (弱)和下旬前期(弱)。
降水方面:華北、東北東部、黃淮、江南、西藏、西北東部等地降水偏多。預計4月,華北、東北東部和南部、黃淮、江南、西藏、西北地區東北部等地降水較常年同期偏多,其中北京、天津、河北大部、山西、內蒙古中部、江西大部、山東、河南北部、湖南大部、西藏中西部、陜西北部等地偏多2~5成。云南、新疆南部等地偏少2~5成。
根據4月氣候趨勢預測,有三方面氣象服務提示建議:
一是防范沙塵、霧和霾對公眾健康的不利影響。冷空氣活躍期我國北方遭遇沙塵天氣的風險較大,影響大氣環境、戶外施工、人體健康及出行安全等,建議及時做好應對措施。冷空氣間歇期京津冀、汾渭平原等地可能出現的階段性霧和霾天氣,老人、兒童及體弱者易患呼吸道等疾病,需加強防護。
二是防范雨澇風險。湖南、江西降水局部有中等雨澇風險,需注意防范強降水可能引發的山洪、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災害以及城鄉內澇等。
三是防范倒春寒、晚霜凍、雪災及干旱對農業的影響。上旬冬麥區有遭受倒春寒和晚霜凍的風險,建議采取措施提高麥苗適應凍害能力,做好農業保溫設施的準備和加固。西藏南部需關注雪災影響,建議提前儲備糧草,針對設施農業采取防風加固和防寒保暖等措施,并做好交通、電力、通訊等應對雨雪冰凍天氣的防范。四川南部、云南干旱將持續或發展,建議抓住有利天氣開展人工增雨作業,加強蓄水保水工作,并做好火災防范。
方翔:第三是未來十天(4月5日-4月14日)天氣趨勢預報。
降水方面:未來10天,南方大部地區及東北地區東部及西藏東部等地累計降水量有10~40毫米,其中江南和華南北部的部分地區有50~70毫米,上述地區降水量接近常年或偏多3~6成。
氣溫方面:未來10天,新疆北部、內蒙古、山西北部、河北北部等地平均氣溫較常年同期偏低1~3℃,江淮、江南平均氣溫較常年同期偏高1~2℃,全國其余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接近常年。
主要天氣過程:
5日,江西中部、浙江南部、福建、廣東北部等地有中到大雨。
9-11日,江南、華南西北部及貴州等地有一次中到大雨過程。受冷空氣影響,內蒙古東部、北方大部分地區氣溫下降4~8℃,東北地區有小雨雪天氣。
13-14日,中東部地區將出現一次較大范圍降水過程。
最后是3月國家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情況。
3月,全國共發布預警信息2.47萬條,其中,發布氣象災害預警信息2.42萬條。全國預警信息發布數量比2月增加38.0%,其中冰雹、沙塵暴預警信息比去年3月明顯增加。
王亞偉:好,謝謝方翔先生,下面由我為大家做中國氣象局信息服務保障安排情況工作的介紹。
王亞偉:據國家氣候中心預測,今年我國氣候年景為一般到偏差,汛期天氣形勢復雜多變,極端天氣氣候風險較高,中國氣象局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立足防大汛、抗大險、救大災,加強組織領導,統籌部署安排,抓好汛前各項準備,以更加昂揚的精神、更加務實的作風投入汛期氣象服務工作中。
今年汛期氣象服務保障部署安排主要體現以下四個特點:
一是工作安排立足于"早"。2月17日,中國氣象局印發通知,要求各級氣象部門按照"組織、制度、裝備、技術、人員、應急"等"六到位"標準,全面進入備汛狀態。3月2日,召開七大江河流域氣象保障暨汛期預報服務工作部署會議。3月30日,中國氣象局召開全國汛期氣象服務動員電視電話會議,對重點做好防汛抗旱、糧食安全、交通能源等重點行業、重大工程、重大活動、突發事件應急等6個領域的汛期氣象服務工作進行了安排部署,要求各級氣象部門全面進入汛期工作狀態。目前,已制定6個工作方案,印發4項工作通知,對汛期氣象監測、預報、服務等業務工作以及技術保障、機制保障等進行了全面部署。
二是部門聯動立足于"廣"。針對汛期自然災害多災種并發多發的實際情況,按照"主動、互動、聯動"的"三動"要求,廣泛聯合相關部委,共同推進汛期各項工作。3月27日,中國氣象局邀請水利部、應急管理部舉行2023年汛期全國氣候趨勢預測會商,共同研判今年汛期全國氣候趨勢及主要氣象災害,同時與自然資源部、水利部、應急管理部、國家林草局等部門建立汛期地質災害氣象風險、中小河流洪水氣象風險、森林草原火險聯合預警發布機制,會同農業農村部、公安部、交通運輸部、國家能源局等部門共同做好糧食安全、交通保暢、和能源保供各項工作。
三是汛前準備立足于"細"。為了確保氣象裝備設備、平臺系統、人員隊伍以最佳狀態投入汛期氣象服務保障工作,中國氣象局專門印發了《關于做好2023年汛期氣象服務準備和汛前檢查的通知》,細化檢查整改標準,以建立"檢查臺賬、問題臺賬、整改臺賬""三本賬"機制為主線,組織各級氣象部門在汛期到來前,對照30項具體要求,全部排查各類風險隱患,對發現的問題,逐項拉條掛賬,"一題一策"明確整改措施,確保各地入汛前全部銷號,不留尾巴。近期,中國氣象局由局領導帶隊,深入各地汛期氣象服務保障一線,對各項工作進行實地檢查。
四是服務響應立足于"快"。各級氣象部門對照汛期氣象服務保障要求,組織開展汛前練兵,按照"反應快、服務快、傳播快"的"三快"標準,第一時間傳達落實國務院領導同志指示批示要求,做好面向各地黨委政府和相關部門的氣象服務保障,同時加強與新聞媒體合作,及時回應社會關注,廣泛、快速傳播權威氣象信息,讓公眾更加方便、快捷地了解掌握,為各級黨委政府和廣大人民群眾科學有效應對災害,爭取更長準備時間。
王亞偉:下面請臧海佳先生為大家介紹2022年氣候變化十大科學事件。
臧海佳:新聞媒體朋友們,大家下午好。今天,中國氣象局發布"2022年度氣候變化十大科學事件",旨在更好地反映過去一年全球和我國氣候變化領域科學熱點、前沿研究成果和科技應用,體現氣候變化科學、政策和行動間的支撐與互動,為傳播氣候變化科學新進展、新認知,提高全社會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立氣候適應型社會和實現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提供路徑選擇和經驗參考。
2022年度氣候變化十大科學事件評選活動由中國氣象局主辦,國家氣候中心(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中心)承辦,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國家氣象信息中心等單位參與,特邀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內氣候變化領域知名專家對候選科學事件進行評選確定。
"2022年度氣候變化十大科學事件"是: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統一了氣候風險的科學框架;《科學》等期刊發表氣候臨界點研究揭示氣候變化風險;中國發布面向2035的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聯合國發起全民早期預警倡議應對全球氣候危機;第一個"碳中和"冬奧會在北京成功舉辦;中國風電光伏年發電量首超1萬億千瓦時;中國發布《第四次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中國掀起全民"雙碳"科普高潮;中國具備天空地碳監測評估能力;歐盟實施系列科技創新戰略加速能源轉型。
年度氣候變化十大科學事件評選活動,是中國氣象局系列氣候變化科學評估和科普宣傳工作重要組成之一,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中國氣象局將持續做好評選和發布解讀工作。謝謝。
王亞偉:謝謝臧海佳先生的介紹,下面有請鄭江平先生做《2022年中國風能太陽能資源年景公報》內容解讀。
鄭江平:為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碳達峰、碳中和決策部署,支撐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為風能太陽能開發利用提供資源監測評估支撐,中國氣象局風能太陽能中心組織編制了《2022年中國風能太陽能資源年景公報》,今天發布的年景公報主要分析2022年全國風能太陽能資源情況和相對于近10年、30年平均資源量變化情況,下面我對公報內容做簡要介紹:
一、2022年我國三北地區大部、青藏高原等地風能資源較好
從空間分布看,2022年,我國東北地區東部、內蒙古中東部、新疆北部和東部、甘肅西部和北部、青藏高原大部等地高空70米風力發電機常用安裝高度的風能資源較好,有利于風力發電。
二、2022年全國風能資源為正常略偏小年景
與近10年(2012-2021年)相比,2022年,全國風能資源為正常略偏小年景。10米高度年平均風速較近10年偏小0.82%。重慶、福建、湖北、吉林70米高度風能資源較近10年偏好,上海、河北、云南、江蘇、山東、海南、寧夏、北京等地風能資源較近10年偏差。
三、2022年我國太陽能資源西部地區優于中東部地區
2022年我國太陽能資源地區性差異較大,呈現西部地區大于中東部地區,高原、少雨干燥地區大,平原、多雨高濕地區小的特點。西藏大部、青海中部及北部等地年水平面總輻照量、斜面總輻照量均超過1750千瓦時/平方米,太陽能資源最豐富。
四、2022年全國水平面總輻照量為近30年最高
2022年,全國平均年水平面總輻照量約1563.4千瓦時/平方米。為近30年最高值,與近30年(1992~2021年)平均值相比,偏大45.3千瓦時/平方米(3%),較近10年平均值偏大54.0千瓦時/平方米(3.6%),較2021年偏大70.0 千瓦時/平方米(4.7%)。
2022年,全國平均光伏發電年最佳斜面總輻照量約1815.8千瓦時/平方米,較近30年偏大40.8千瓦時/平方米(2.3%),較近10年偏大50.8千瓦時/平方米(2.9%),較2021年偏大67.1千瓦時/平方米(3.8%)。
關于2022年風能太陽能資源評估更多詳細內容及數據,請關注《2022年中國風能太陽能資源年景公報》。如有采訪需求,可與中國氣象局氣象宣傳與科普中心(中國氣象報社)聯系,我們將安排專家接受采訪。謝謝!? ??
王亞偉:好,謝謝鄭江平先生介紹。
我們第一個介紹環節到此結束,下面進入媒體提問環節,提問之前各位記者通報一下自己來自哪家新聞單位,現在開始進入提問環節。
新京報記者:我是來自新京報的記者,想問一下剛才專家在發布最近一段時間我國南方多地已經出現了強降雨的天氣,有些人覺得今年的汛期是不是要比往年來的早一些,請問情況是這樣嗎?另外還想請教專家,未來一周內,我國哪些地方會出現強對流天氣過程,謝謝。
王亞偉:謝謝新京報記者的提問,這也是大家比較關心的問題,下面我們請國家氣象中心方翔先生回答。
方翔:謝謝您的提問,大家非常關心什么時候入汛,一般情況下,我國華南地區是最早入汛的地區。
3月下旬以來,我國南方出現大范圍強降水天氣過程,還伴有明顯的強對流天氣。3月26日,廣東達到入汛標準,標志著今年華南汛期的開始。相較于4月9日的華南歷史平均入汛時間,今年屬于入汛偏早的年份,有記錄的歷史最早入汛年份是1983年,入汛時間是3月1日。
預計未來十天,南方地區有2至3次降雨過程:5日,江西中部、浙江南部、福建、廣東北部等地有中到大雨;9-11日,江南、華南西北部及貴州等地有一次中到大雨過程;13-14日,中東部地區還將出現一次較大范圍降水過程。這幾次降雨過程都會伴有明顯的雷電天氣,局部地區還會有短時強降雨、冰雹或雷雨大風等強對流天氣。
以上是我的回答,謝謝。
王亞偉:好,謝謝方翔先生的回答,下面接著提問。
東方衛視記者:我是東方衛視的記者,我的問題是去年干旱情況是比較嚴重的,今年根據目前的預測,汛期還會發生干旱的情況嗎?謝謝。
王亞偉:我們請國家氣候中心的袁佳雙女士做解答。
袁佳雙:今年,長江中游還會發生階段性的氣象干旱,強度大概是中等或者以上,但是強度弱于去年。所以,相關地區的氣象部門將抓住有利的時機開展人工增雨作業,加強水庫的蓄水保水工作,合理開展用水調度等,這些措施將很好地緩解干旱對農業和人民生活的影響,謝謝。
王亞偉:這個問題我再補充一句,就是去年夏季,我國南方遭遇長江全流域性的高溫干旱天氣,對人民群眾生活帶來很大影響。氣候中心預測,今年全流域性的高溫干旱天氣幾率是偏低的。國家氣候中心公眾號發布汛期氣候預測,請各位媒體關注一下國家氣候中心的公眾號,了解相關情況,謝謝。
下面接著提問。
中國能源報記者:您好,我是中國能源報的記者,因為我剛剛看了咱們剛剛發布的公報,里面提到去年是我國平均年水平量是近30年最高的情況,而且2022年的夏天也出現了極端罕見的高溫天氣,我想問一下,面對這種極端天氣事件頻發的背景下,新型電力系統還在不斷的發展,我們應該如何進一步提高這種應對極端天氣事件的能力。
王亞偉:謝謝提問,這個問題我們請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鄭江平先生做解答。
鄭江平:在全球氣候變化的背景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對電網的安全運行以及能源的穩定保護都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近年來,根據能源行業的服務需求,氣象部門也針對臺風、暴雨、雷電、暴雪、覆冰等對能源電力行業產生影響的氣象災害開展了氣象監測預報預警和服務,同時也在迎峰度夏、迎峰度冬等關鍵時段提供了針對性的氣象保障服務。面向“雙碳”目標的實現以及新型電力系統建設的需求,氣象部門將進一步深化與能源電力部門的合作,圍繞多能互補、大型清潔能源基地及密集輸電通道建設等重點發展方向與開發領域等不同環節,從規劃設計到調度運行充分考慮極端天氣可能帶來的風險,發展不同場景下精細尺度的氣象監測、預報和預警服務,同時進一步完善和能源電力部門的聯合會商以及應急聯動的機制,為國家能源體系的建設,為我們電網的安全運行提供有針對性的氣象保障。謝謝。
王亞偉:謝謝,下面請媒體繼續提問。
中國氣象報記者:2022年氣候變化十大科學事件提到了氣候臨界點,我想問一下,氣候臨界點為什么受到氣候變化的特別關注。
王亞偉:請袁佳雙女士做答。
袁佳雙:氣候臨界點指的是氣候狀態從一個穩定的狀態過渡到另一個狀態的閾值。所以,當氣候臨界點突破以后,氣候狀態就會發生很大的變化,而且有時候這種變化是不可逆的。目前,科學家已經識別出多種接近或者達到臨界點的氣候狀態,如大西洋洋流的減弱、北極海冰融化、澳大利亞珊瑚礁的死亡等,這都是極端氣候的狀態,可以說氣候系統臨界點的跨越會引發連鎖反應,這種連鎖反應又會導致潛在的災難性的影響。臨界點的影響還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在社會經濟和生態系統短時間內產生級聯效應,給人類社會適應能力帶來巨大挑戰,從而對人類和自然系統造成嚴重影響。
氣候臨界點目前來講是科學界非常熱門的研究點,也是全球面臨最大的風險點。 “ 《科學》等發表氣候臨界點研究揭示氣候變化風險 ”入選2022年度氣候變化十大科學事件,充分反映出科學界和公眾對氣候變化造成的影響和風險的關注,也反映出對氣候系統危險閾值到來的擔憂。我國科學家最新研究表明,南美亞馬遜熱帶雨林的砍伐與毀壞正在影響青藏高原的氣候,兩地的極端天氣在氣候變化影響下通過遙相關作用發生同步變化。如果亞馬遜雨林達到一個臨界點,它可能會導致青藏高原的溫度和降雪受到永久影響,甚至也達到一個臨界點。謝謝。
王亞偉:謝謝,下面繼續提問。
中國天氣網記者:中國如何響應聯合國全民早期預警倡議?
王亞偉:這個問題請氣候中心袁佳雙女士解答。
袁佳雙:大家都知道現在世界范圍內極端天氣、氣候、水文事件越來越頻繁,越來越強烈。我們可能會感到,現在特別容易受到極端災害的影響。
中國在氣象災害風險綜合管理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技術,建立了可以穩定運行的“氣象災害預測預警系統”,成立了國家預警信息發布中心,也推動亞洲多災種系統建設。我們為巴基斯坦等發展中國家提供很好的技術支持,分享了中國防災減災的經驗。下一步,中國還將繼續響應聯合國的倡議,加快構建氣候安全的早期預警平臺,強化應對新型的災害風險能力,提升全面防災減災的水平,并為發展中國家提供早期預警的經驗和借鑒。
王亞偉:謝謝,繼續提問。
新華社記者:目前春耕春播的進度如何?有哪些天氣已經造成了怎樣的影響?后續需要注意防范哪些天氣?謝謝。
王亞偉:謝謝您的提問。關于農業生產氣象服務方面的問題請國家氣象中心方翔先生回答。
方翔: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首先看一下春耕春播進度。
目前,江南、華南、西南和西北地區處在春耕春播階段。據農業農村部農情調度,截至3月30日,全國已春播糧食7190多萬畝,完成意向面積的7.6%,進度同比基本持平。其中,早稻育秧過八成,已栽插過兩成;中稻育秧過一成,西南地區零星栽插;春小麥、薯類已播近三成,春玉米已播5.8%,春大豆已播3.6%。
再來看一下春耕春播期間天氣條件分析。
截至目前,春耕春播期間的天氣總體有利。華南、江南、西南地區大部氣溫正?;蚱?,土壤墑情良好,沒有出現大范圍倒春寒天氣,利于水稻播種育秧和春玉米等旱地作物播種出苗;但3月下旬部分地區出現冰雹、雷暴大風、短時強降雨等強對流天氣過程,春耕春播短暫受阻;四川南部、云南中北部降水持續偏少、氣象干旱發展,不利春播。西北地區3月以來回溫快、光照正常,東部降水量有10~50毫米、部分地區50毫米以上,土壤蓄墑較充足,總體利于春小麥等作物播種出苗。
我們再看一下4月天氣對春耕春播的影響。
預計4月,春播區大部天氣較好,總體利于春耕春播和已播作物幼苗生長。長江中下游地區、華南北部等地降水對庫塘蓄水和早稻移栽用水有利。但需防范部分地區強降水和強對流天氣、干旱和階段性低溫對春耕春播的不利影響。建議春播區要根據天氣和墑情條件,適時開展春播,并做好春管工作、培育壯苗,確保春播順利進行。
以上是我的回答,謝謝。
王亞偉:謝謝方翔先生。感謝媒體記者朋友的提問,今天的新聞發布會到此結束,謝謝大家。